9月16日,河源理工学校与乔丰科技实业(河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乔丰科技”)、西可通信技术设备(河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可通信”)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电子信息“厂中校”揭牌仪式暨首届新生开学典礼在乔丰科技举行,199名学子在企业开启求学路。
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利华,河源国家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志中参加活动。
在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与电子信息“厂中校”建设中,河源理工学校依托雄厚的教学资源和育人体系,为企业精准输送人才;乔丰科技提供超过6万平方米的实践场地,将先进生产设备与真实场景转化为教学资源;西可通信则搭建在岗学习和实景实训平台,真正实现“课堂与车间融合、技能与岗位对接”。这一模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8”具体安排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服务“制造业当家”战略的生动实践,不仅能有效促进学生从理论向实战转化,也为企业储备了急需的实用型人才,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乔丰科技副总经理何海林表示,学院整合了企业的实践资源与学校的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构建了“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技能共融的优质教育。
西可通信副总经理邓涛表示,此次共建厂中校,是西可通信与河源理工学校在过往合作基础上的深化延伸,西可通信将充分发挥技术、设备、市场等方面优势,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匹配产业需求的实训室,将真实生产项目融入教学,为学生们提供更多实习、就业机会,让大家在实践中锤炼专业技能、提升综合素质。
河源国家高新区产教融合、政行校企服务中心自成立以来,积极主动发挥校企桥梁作用,定期举行校企对接活动,深入研究校企合作新路径,推出并落实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
河源理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李雄伟表示,学校近几年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西可通信、西勤精密、乔丰科技、美晨通讯等高新区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今年已累计输送实习生近2000人次。希望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和电子信息“厂中校”能精准对接河源产业链需求,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引擎和技术支撑;落实“双导师制”“现代学徒制”,加快开发校企共建课程、共建资源库,打造“政校行企”多方共赢的示范平台。“只有扎根产业、对接企业,才能培养出用得上、留得住、发展好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李雄伟说。
河源国家高新区作为全市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创新驱动的核心引擎,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承接地,全力构建以电子信息、水饮料与食品、机械与模具三大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河源国家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刘晓咏表示,高新区将继续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坚定扮演好校企合作的“推广员”和“服务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搭建更多高效对接平台,及时协调解决校企合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全力推动产教融合走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加扎实的举措和更优质的服务,支持企业创新,助力学校提升,共同打造具备河源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产教融合新思路。
当天,与会领导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和电子信息“厂中校”揭牌,校企双方为教师颁发导师聘书。随后,与会人员还分别到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电子信息“厂中校”授课场所进行参观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