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源政府网
5月17日,市委常委、副市长、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指挥部总指挥、河源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王卫做客本报河源网络电视演播厅,就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畅谈自己的学习体会。王卫表示,河源高新区将以重要批示精神为统领,补齐发展短板,着力引进大项目,全力开展“暖企”行动,进一步发挥高新区是全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主引擎作用。
重要批示对高新区指导意义重大
据介绍,河源高新区第一时间组织学习传达了重要批示精神,通过专题学习会等形式确保让广大党员干部学深学透重要批示精神的内涵,并及时印发了《市高新区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的通知》,在学习形式、学习时间、撰写学习体会等方面作出了严格要求,确保全区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重要批示精神上来。
王卫表示,重要批示是在党的十九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前夕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的高度肯定和殷切期望,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王卫认为,重要批示精神对高新区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高新区要释放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大力给企业减负,让企业感受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在人才,要求高新区要加快人才引进、培养;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求高新区要以开放的姿态,敞开胸怀,承接珠三角的梯度转移、产业错位发展、产业链延伸发展,真正实现与珠三角在同一水平产业共建。
重点破解要素瓶颈
今年河源高新区自我加压,提出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税收等主要经济指标要实现两位数的增长。王卫表示,高新区是全市工业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必须发挥好对全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为河源各项工作走在粤东西北前列作出积极贡献。
不过,王卫认为,河源高新区在发展中,与国家级高新区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仍有部分短板需要补齐。从产业发展上看,产业层次不高,企业抗风险、抗压能力低,一旦外部经济形势波动,企业因订单不足难以稳产达产。同时,高新区还存在着土地利用效能不高、企业招工难、融资办法不多等短板,加快发展受到制约。
王卫表示,接下来,河源高新区将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尽快补齐上述短板。针对土地利用效能不高问题,高新区将分门别类地进行梳理,查找问题,分类解决,加快腾出更多土地来接纳项目落地;为解决企业招工难问题,高新区已主动对接本地的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开设模具、电子信息等专业,为中兴通讯以及模具企业培养更多的技能人才;目前,深圳、河源两地已经启动深河产业引导基金建设,以撬动更多的社会资金,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着力引进大项目
项目是支撑高新区发展的重中之重。王卫表示,河源高新区是国家级高新区,必须放眼全国,进一步加大大项目、好项目的引进力度,打响产业发展大会战。在发挥大项目、好项目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加快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提升整个高新区的发展水平和层次。
在具体做法上,高新区将着力构建高新区、深河指挥部、深河公司、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多位一体”的招商引资机制,形成招商工作合力。在具体目标上,高新区今年全年力争新引进工业项目50个以上,投资总额达70亿元以上,其中超10亿元项目2个以上;动工建设20个以上项目,建成投产15个以上项目。
中兴通讯(河源)生产研发培训基地是全市上下高度关注的重点项目。对此,王卫表示,高新区将以加快中兴通讯项目搬迁投产为重点,积极争取上级和有关部门支持,协助解决项目用地、生产生活服务配套、员工安置等问题,力争推动项目第一期在今年10月搬迁完毕。
河源深圳国际模具城建设也在有序推进。一方面,河源高新区在已完成1.5平方公里起步区的基础上,继续加快征拆进度,确保全年完成征拆4平方公里,为承接更多项目入驻提供用地保障;另一方面,以首批15家模具企业集体动工建设为契机,提高模具项目建设转化率,带动签约项目尽快动工,全年推动27家以上项目动工建设。
助力企业前行
“抓大不放小,喜新不厌旧”。王卫表示,河源高新区将积极开展“暖企”行动,由班子成员挂钩企业,及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用工、融资等方面的难题,促进企业稳产达产,做大做强,助力企业前行。
按照计划,高新区全年将推动20家减产企业实现稳产达产,将减产面控制在20%一下;推动农夫山泉、中光电等20家以上企业实现增资扩产;推动汉迪通信、博康电子等发展势头好的企业上规模,力争全年新增规上企业15家以上;积极培育沃图电子等有潜力、效益好的企业实现税收超千万元,力争今年新增税收超千万元企业5家以上。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企业做大做强必须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据了解,高新区今年将继续深入实施《关于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再拿出3000万元,发挥政府资金的撬动效应和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构建“金融+科技+创新”的机制,吸引创投基金和创业团队在高新区无缝对接,推动园区创新创业发展。
今年8月,高新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有重大收获,河源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基地——深河金地创谷将建成投入使用,届时将成为该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报记者 刘远朋 罗林林 特约记者 黎子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