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2016年高新区工作总结
来源:河源国家高新区时间:2017-01-23 08:47:17
字体【
保护视力色:

实施两大战略 当好产业先锋

奋力开创高新区振兴发展的新局面

——在2016年年终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2017年1月22日)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中共河源市第七次代表大会、河源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协河源市七届一次会议精神,回顾2016年工作情况,分析当前发展形势,部署2017年主要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勇于担当,奋力开创高新区振兴发展的新局面。


2016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特别是经济下行的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形势,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深圳全面对口帮扶河源等历史性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融入深莞惠“3+2”经济圈“两大战略”,狠抓“三赛”活动考核,全面深化深河合作,谋划区域产业共建,砥砺奋进加快发展,较好完成了年度各项目标任务,连续六年获得省产业园考核优秀示范园区,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为助力我市全面小康、振兴发展打下了更扎实基础。

一、经济发展取得新成就

坚持经济建设第一要务,因势施策,干在实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一)主要指标平稳增长。预计2016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524.1亿元,同比增长8.2%;工业增加值103亿元,同比增长9.6%;税收13.2亿元,同比增长6.4%,其中国税9亿元,同比增长5.1%,地税4.2亿元,同比增长9.4%;本级财税收入4.06亿元,同比增长35%;固定资产投资66.8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6亿元,同比增长10.5%;进出口总额124.9亿元;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二)工业经济势头良好。全年新增规上企业13家,园区规上企业达到109家,占全市规上企业总数的17.4%;规上企业完成增加值97.7亿元,同比增长10.8%;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41家;税收超千万企业25家,占全市税收超千万企业的36%。

(三)商贸业态逐步兴旺。物流和供应链产业加快培育,深圳(河源)国际物流分拨中心建设扎实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园新培育电商企业10家;房地产市场有所回暖,香堤雅湾二期、繁盛名都等项目加快建设,东江御城项目成功复工建设;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全年新设立市场主体562户,其中个体369户,内资企业184户,外资企业9户。

二、项目建设取得新发展

坚持项目第一抓手,以项目拉动投资,以项目带动发展。

(一)项目引进硕果累累。园区共落户项目330个,其中建成投产220多个,全年新签约项目79个,同比增加53个,合同投资总额96.4亿元;新开工项目9个,合同投资总额13亿元,当年到位资金5.1亿元;新投产项目19个,合同投资总额49.8亿元,当年到位资金8.2亿元。“三个50”工程年度目标超额完成。

(二)主导产业集聚效应初显。以手机制造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等主导产业不断壮大,以精密机械制造为主的模具产业快速发展,成功引进57家深莞知名模具企业,意向投资总额超过70亿元,为高新区振兴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中兴通讯(河源)基地、众拓光电等七个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24.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113.8%。

三、提质扩容取得新进步

着力推进园区提质扩容,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园区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

(一)扩园工作扎实推进。争取深圳对口帮扶资金8.58亿元,全年投入园区开发建设资金3.2亿元,其中基本完成了深河产业城A区一期0.88平方公里扫尾工作;在此基础上先后启动深河产业城A区二期1.2平方公里、B区1.08平方公里征地拆迁工作,预计今年6月底前可完成所有征地拆迁工作。此外,全面有效地解决困扰多年的三期(杨子坑片)涉及1.03平方公里的遗留问题,全面启动基础设施和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全年完成“三通一平”土地40万平方米,成功回收聚作光电、特灵通电子、佰科电子等项目18.5万平方米闲置土地,有效处置23宗闲置土地,项目用地紧张问题得到缓解。

(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亿元,新建了深河产业城A区市政道路,升级改造兴工路、银龙路等市政道路,修复了兴业大道、滨江大道、科技大道等市政道路的破损面积3500平方米,改造提升了滨江大道(临江桥南)弯岛等多处绿化景观。

(三)产城布局不断优化。配合市政府做好国道东移高新区段4.8公里的方案和设计调整;组织编制深河产业城A区洪洞村安置点规划;推进三甲医院、示范性高中、祖堂安置点、食品药品检测中心等用地规划调整。完成146万平方米批而未供处置任务。

四、创新驱动取得新突破

突出抓好科技孵化基地、创业孵化基地、人才驿站等园区配套工作建设,园区科创水平明显提高。

(一)孵化器建设实现跨越。实现了国家级孵化器、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国家级众创空间等三个“零”的突破;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众创空间、河源电子商务产业众创空间被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高新区成为首批省级“双创”基地;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加快推进。

(二)创新政策导向作用明显。在《关于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意见》的基础上,完善出台了《河源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评审工作方案》,全年共有107个项目成功申报了创新驱动专项资金969.5万元,有效提高了园区企业的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此外,全年协助企业争取上级创新政策扶持资金3000万元,争取省产业园区扩能增效资金1000万元。

(三)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推动20家企业成功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2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48%;新增省级工程技术中心6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2家;企业申请专利数量745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68件,占全区申请专利22.6%;西可通信、红棉乐器、沃图电子等企业共有70件产品通过了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占全市认定总量的七成多。

(四)工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持续深入实施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推动25家规模以上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其中年营业收入5千万元以上21家;加快产业换代升级,推动1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机器换人”,全年累计投入技术改造资金11.8亿元。

五、生态环境取得新提升

致力改善园区生态环境,扩大园区生态优势,建设生态环保园区,保护河源青山绿水。

(一)加大治水力度。深入实施“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开展东江流域高新区段、高埔河高新区段综合整治,水质持续改善;完成了城南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回购工作;明珠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已投入资金4000万元,完成一期工程的70%;大塘污水处理厂项目已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着力重点控污。积极开展大气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深入实施“五大治污”工程,全力配合做好中央环保督察工作,全年检查企业425家次,其中重点工业废气排放企业105家次,处理涉大气类信访投诉15宗,淘汰燃煤锅炉15台,淘汰黄标车125辆,有效保护和提升了大气环境。

(三)提升园区管理。实现园区建设用地控规全覆盖,积极协调源城区,加强对已征土地和征地红线范围内的监管工作,“三违四抢”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切实降低发展用地的征地拆迁成本。成功接管了明珠工业园及滨江大道(临江桥以南)的城市环卫管理工作,并结合全市开展的“创文”和“创园”工作,加强了园区卫生清洁、绿化养护的监管和考核工作,园区绿化、美化、靓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严厉打击“三乱”行为,万绿广场、富民B区广场、科技八路等占道经营行为得到有效整治。

六、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坚持发展惠民,突出改善社会民生,下大力解决企业和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园区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巩固了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

(一)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协助高新区实验学校、南开学校完成招生计划,完善校园设施,提升办学质量,企业员工子女上学难问题得到改善。

(二)园区保持和谐稳定。深入推进“平安高新”建设,逐步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区内刑事案件发生率大幅下降;大力推进安全生产“四项行动”和“三个建设”,全面开展园区安全生产“风险点”、“危险源”的排查工作,共排查出安全隐患52项,整改率达到100%,园区保持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

(三)群众诉求得到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加大,有效处置了一批长期积累的信访突出问题,解决了一批与群众利益相关的历史遗留问题。一年来,调解各类矛盾纠纷案件250余次、各类纠纷案件110余起,得到了企业和群众充分肯定。

(四)扶贫工作成效明显。投入帮扶资金近70万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帮助三联村发展光伏产业项目,完善村基础设施,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选派了两位优秀干部分别挂任东源县康禾镇仙坑村、东源县骆湖镇杨坑村第一书记,两个村的产业扶贫项目均已落实,各项人居、民生、文化、教育扶贫等项目也在有序实施中,仙坑村帮扶成效得到了省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七、自身建设取得新成效

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抓手,突出作风建设和机构改革,切实加强机关自身建设。

(一)党建工作深入推进。积极组织全区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开展了12次中心组理论学习,组织10次党员学习活动,有效提升了全体干部职工的理论水平。成立了高新区非公企业党委,新组建“两新”党组织3个。

(二)作风建设全面加强。深入开展“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深入学习贯彻党内“两个法规”,全年共组织干部职工观看、收听廉政讲座和专题教育片10次,各级干部廉政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进一步增强。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控制各类会议、活动规模和数量,进一步规范公务用车,“三公”经费支出同比下降28%。

(三)机关体制焕新立局。完成了高新区机关体制改革和领导分工调整工作,成立了“一办八局三中心”,新的体制较快步入正常轨道,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深厚。此外,高新区财政体制改革快速推进,出台了《河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财务管理暂行规定》、《河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财政资金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进一步理顺了园区财政体制。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工作,推动项目立项、行政审批、商事制度、财税金融等领域改革在园区“落地生根”;全面实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加快建设“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政务服务中心大厅功能。

此外,外事侨务、工会、妇女儿童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统计、调查、机关事务、政务服务、审计、打私、机要、保密、档案等各项工作也取得新成绩。

同志们,取得上述成绩实属不易,值得珍惜。这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直有关职能部门和源城区等兄弟县区大力支持的结果,是深圳市和广大投资者信任肯定、鼎力相助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部职工团结一心、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党工委、管委会,向广大干部群众,向大力支持高新区发展的广大投资者和外来务工人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成绩令人鼓舞,问题尤需警惕。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经济指标完成不够理想。去年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为9.6%,比“三赛”考核任务低6.4个百分点;税收13.2亿元,规上工业税收9.3亿元,分别比“三赛”考核任务少0.7亿元和1亿元;进出口124.9亿元,比“三赛”考核少14.2亿元。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创新资源不够聚集,创新环境不够完善,创新体系不够健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整体较弱。三是土地、资金、人才等制约因素仍然存在。四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园区商业、商务、娱乐、文化、休闲等配套设施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园区发展需要。五是服务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2017年工作重点


2017年是新一届市委市政府任期的开局之年,是我市加快全面小康、实现率先振兴的攻坚之年,也是高新区深度融入区域产业共建、实现跨越争先发展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展望新的一年,我们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有利的发展因素。主要来自于:从外部条件看,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推进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共建,深莞惠“3+2”经济圈和深圳“东进战略”以及深圳全面对口帮扶,珠三角产业、资本、技术等加快外溢,为我区发展带来更多的产业项目和创新资源。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面融入深莞惠“3+2”经济圈,将产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致力营造“四最四低”兴商环境,打造政策洼地和人才高地,为高新区振兴发展创造更好环境。从内部条件看,我区经过多年发展的积累,已成为了粤东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高新区,一批投资规模大、极具发展潜力的项目落地生根,振兴发展的基础更实,后劲更强,氛围更浓。特别是此前闭幕的河源市第七次党代会和全市“两会”绘制了我市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为我们今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随着多条高速公路以及高铁、机场的加快规划建设,我区区位优势日益显现。光荣与使命鞭策我们,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始终保持时不我待的拼搏精神,只争朝夕的干事激情,以非凡之举、非凡之力推动非凡发展,当好产业发展排头兵领头羊,全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区。

2017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按照“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牢五大发展理念,更加笃行“创新高地、产业新区、生态新城”的发展定位,更加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深层次和更高规格地融入深莞惠等珠三角经济圈,更加有力推动与珠三角产业共建、一体化发展,当好产业先锋,坚守生态底线,注重协调发展,推动园区振兴发展、跨越发展。

今年主要经济指标的预期目标是: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0%;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税收同比增长10%;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5%,其中工业固投同比增长16%;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3%。

目标承载使命,任务考验担当。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突出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突出产业发展,促进产业集聚

产业兴则高新区兴,产业强则高新区强。要紧紧抓住区域产业共建、与深莞惠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契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协同推进,相得益彰。

(一)注重结构调整,培育产业集聚和主导产业。要以大招商促进大跨越、大发展。抓住深莞惠地区产业外拓转移的重要“窗口期”,发挥中兴通讯(河源)项目的龙头带动作用,制定“个性化”的招商方案,争取引进一批重点电子信息项目,不断壮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同时,发挥河源市模具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深度挖掘深莞惠外溢产业,在去年谋划模具产业的基础之上,力争再引进一批深莞模具企业落户高新区,重点打造模具主导产业。此外,要依托山水资源,唱好“山歌”、念好“水经”,继续引进一批深莞惠优质食品饮料项目,培育打造具有河源特色的食品饮料产业集群。

(二)注重招大引强,培养龙头骨干企业。引蜂关键在于抓住“蜂王”,引产业关键在于抓住“龙头”。要抓住与珠三角地区产业共建的政策机遇,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大型央企、行业巨头、科技大型企业等龙头项目,想方设法,加快引进投资强度高、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高、产业关联度高的“四高”项目,力争今年新引进工业项目50个以上(其中超10亿元项目2个以上)、动工建设20个以上、建成投产15个以上。

(三)注重产业谋划,大力发展新兴业态。在原有招商引资渠道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在抓好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力谋划新兴业态,通过“三会”和委托招商等方式以及必要的政策指导、财政激励,鼓励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商贸物流业等新兴业态发展。大力发展为园区产业提供配套的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创意设计、科技培训等生产性配套,努力引进培育证券公司、担保企业等金融企业,推动金融服务、软件和服务外包等产业发展。

(四)注重项目建设,破解产业发展瓶颈。要建立项目领导小组,落实责任制,对项目实行“一对一”帮扶,一个项目开工后实行“一个项目,一位领导挂点,一个小组跟踪,一条龙服务”的措施,全程服务,跟进到底;加快审批制度改革,打造“绿色通道”,大力破解企业落地难、审批难、建设慢等瓶颈问题。今年重点推动中兴通讯(河源)基地搬迁投产以及模具城核心区模具企业动工建设,促进项目早落地、早动工、早投产、早出效益。

二、突出创新驱动,提升产业水平

向创新要活力,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园区创新驱动发展核心动力,力争在创新体系建设、创新主体、人才培育等方面抓出成效,加快形成创新型经济,全力建设粤东西北创新引领区。

(一)抓好创新政策落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有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等创新政策,帮助和引导企业争取政策支持,获取创新政策红利。继续深入实施高新区《关于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计划今年再拿出3000万元资金,推动园区创新创业发展。

(二)抓好创新平台搭建。加快推动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发挥好国家级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等两大“国字号”平台作用;推动国家手机检测中心、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江西理工大学、广东省科学院等组建技术创新中心,构建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技术交易平台、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等,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创新平台,努力形成各级、各类创新平台有机联系、功能互补,形成“平台集聚-企业集聚-产业集聚”良性循环,整体推进创新体系建设。

(三)抓好创新载体培育。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作用,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今年力争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7家,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2家;加快产业换代升级,推动25家企业实施技术改造。

(四)抓好创新人才集聚。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制定适度超前的人才政策,充分利用好新出台的《河源市促进人才优先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建设人才公寓,营造引才聚才、爱才用才的人才发展环境,以人才集聚推动项目集聚和产业集聚。

三、突出深河共建,夯实发展载体

深河产业城是高新区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是高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阵地和园区扩能增效的主战场,必须千方百计建设好、发展好。

(一)破解征地难题,加快提质扩容。积极争取源城区大力支持,强力推进深河产业城A区二期1.2平方公里、B区1.08平方公里和三期五阶段(罗塘、泥金片区)2.05平方公里征地拆迁工作,力争今年完成征地3平方公里,完成“三通一平”土地2平方公里,进一步扩宽产业城发展格局。此外,加大闲置土地的盘活力度,加强对土地规划的监督管理,依法依规做好规划审批,严厉打击“三违四抢”等违法行为,对“圈地”的项目,要坚决予以回收,腾出土地接纳新项目,实现土地资源有效整合,力争今年盘活闲置土地10万平方米。

(二)破解资金难题,保障资金需求。积极对接深圳全面帮扶,在园区开发建设、重点项目、市政配套等方面争取更多资金支持;同时,加强与各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沟通对接,及时掌握金融政策走向,进一步拓宽原有融资渠道,力争今年完成10亿元资金筹集目标,为园区开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三)加快基础设施,完善园区配套。争取今年完成中兴通讯项目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工程(一期),中兴通讯项目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污水主管)工程,中兴大道以西、洪洞河以北市政工程,明珠污水处理厂等深河产业城基础配套工程,加快深河产业城A区商业、医疗、交通、娱乐等服务配套建设,完善周边生活设施;全力推进河源深圳国际模具城起步区1.5平方公里的土地平整以及管网、路网、电网等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建设,力促模具城加快建设。

四、突出“四最四低”,优化服务环境

项目要落地,产业要“生根”,重点在于打造“四最四低”和法治化、国际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充分释放经济发展活力,让企业更加坚定发展信心。

(一)加强暖企服务,打造兴企旺业环境。要高度认识到“稳增长就是稳实体,稳实体就是稳企业”,要深入做好暖企服务,摸清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企业提供点对点、一对一的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用工、用地、用电、融资等方面的困难,促进企业稳产达产,做大做强。要落实好中央、省、市各项暖企扶企政策,鼓励企业上规上限,培育更多的税收超千万企业。

(二)提升服务效能,打造高效政务环境。按照市改革办的要求,加快争取市级部分经济管理权限和职能下放到园区,继续争取市直有关部门支持,派驻更多办事机构和服务窗口,进一步充实园区政务服务办事大厅功能。要大力推进“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争取率先完善企业服务“绿色通道”,实现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

(三)加强生态建设,打造优美生态环境。继续深入实施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努力保护“蓝天白云”。大力实施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实行“河长制”,加大对东江高新区流域、高埔河高新区段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着力完善河道垃圾清理和河流上游农村污水管网建设,加快推进明珠污水处理厂建设,尽快启动大塘污水处理厂前期工作,进一步擦亮“生态名片”,让考察客商、投资老板感受优质的生态环境。

(四)建设“平安园区”,打造和谐社会环境。大力推进园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危险化学品、建筑工地、道路交通安全、有限空间作业等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着力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强对园区各类信访、维稳案件的协调处理,最大限度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维护园区安定秩序。

五、突出产城融合,提高管理水平

坚持用产城融合发展的理念统揽园区规划建设,高起点、高标准抓好城市扩容提质、功能优化和精细管理,提升园区管理水平和城市面貌。

(一)完善园区功能。加快推动高新大道跨东江大桥、跨铁路桥的规划建设,全面启动对科技大道、兴业大道、滨江大道等主干道的提质改造,加快推动兴工路改造,完善园区路网。加强对房地产项目的规划和管理,重点推进香堤雅湾二期、繁盛名都等项目,全面盘活东江御城项目。加快推进公共汽车首末站的建设工作,完善公交车候车亭建设,加密公交车运营班次,争取新增连接高新区到火车站的公交线路。

(二)强化园区管理。以我市“创文”和“创园”为抓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良好人文环境提高高新区的吸引力和美誉度。要以先进的精细管理理念引领城市管理,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城市管理;深化行政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社会治安管理新模式,努力实现城市管理科学、高效;加强城市环境卫生、集贸市场、园林绿化、道路交通等区域常态管理,加大对园区居民反映强烈的“夜宵扰民”区域“乱摆乱卖”等行为的整治力度,强化净化、美化、靓化工程,提升市容市貌管理水平。

(三)健全园区配套。加快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尽快启动“示范性高中”项目前期工作;提升医疗卫生水平,紧紧抓住省大力实施“强基创优”行动计划的契机,加快推进“三甲医院”项目落户,尽快补齐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短板;完善商业配套设施建设,依托国家高新区的平台优势,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加快交通、商业、文化、休闲、养生等综合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六、突出队伍建设,浓厚干事创业氛围

全面从严管党治党,聚焦高新区机关队伍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升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激发干事创业氛围激情。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契机,突出抓好高新区“两委”领导班子的思想、能力和作风建设,各班子成员要坚持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干事创业的带头人、遵规守纪的示范者,不断凝集班子力量,推动园区发展。

(二)健全选人用人机制。要尽快充实各办局、中心人员配置,完善干部队伍,按照“人岗相适”的原则,将人才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形成“优者上、能者干、庸者让”的选人用人机制。建立完善员工招录、使用、考核机制,对表现突出、完成任务好的聘用管理人员要创造条件吸收到干部队伍中来,让他们有干头、有奔头、有劲头。要强化干部职工的学习培训,加强通过内部工作培训、定期轮训、送到市直部门跟班学习等形式,提高干部能力素质。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巩固拓展“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成果。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相关规定,驰而不息整治“四风”,坚定不移把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推向深入。紧盯财政资金、土地出让、工程招标、征地拆迁、企业管理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要岗位,不断加强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正值岁末年初,我在这里强调要抓好当前几项重点工作。一要力争实现首季“开门红”。要切实按照这次会议的要求和部署,分解落实首季工作任务,立足于抓早、注重于抓实,只争朝夕,力争第一季度工作特别是经济工作实现“开门红”。二要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临近年关,平安为先。要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关部门要密集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要认真落实好节日期间值班值守工作制度。三要加强对劳动保障执法检查。春节正值异地务工人员返乡过节的高峰期,往往也是欠薪问题发生的高发期,有关部门要及时处理劳资纠纷,防止群体性事件发生,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调处,让广大员工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四要做好春节后企业招用工工作。有关部门要加强与企业沟通,及早谋划,组织好企业节后招工工作,确保实效。五要抓好征地拆迁和土地监管工作。春节期间是推进征地拆迁的黄金期,同时也是“三违四抢”行为的高发期,一方面要集中力量加大征地拆迁工作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大土地监管力度,做好严防死守,确保不出现“三违四抢”现象。此项工作由元涛副主任牵头,投资开发服务中心抓好落实。六要抓好园区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环境保护和城市管理局认真落实园区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各项责任,国土规划建设局要加强在建工地管理。各办局、中心要搞好办公场所内外卫生,以清洁干净的环境迎接新春佳节。七要抓紧开展好送温暖活动。要执照既定的年前慰问工作方案,抓紧开展好各项送温暖活动。八要倡导廉洁文明过节。要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的具体要求,严禁公款吃喝玩乐、请客送礼等不正之风,营造文明节俭、喜庆健康的节日氛围。

同志们,百舸争流,奋楫者先。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弘扬长征精神,勇于担当,真抓实干,奋力开创高新区发展新局面,为全市加快实现全面小康、振兴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名词注释

1、两大战役:产业发展大会战和精准脱贫攻坚战。

2、深莞惠“3+2”经济圈:由深圳、东莞、惠州与河源、汕尾组成的经济圈。

3、三赛:赛小康建设、赛创新发展、赛责任落实。

4、三甲医院:即三级甲等医院,是依照中国现行《医院分级管理办法》等的规定划分的医疗机构级别,是中国内地对医院实行“三级六等”的划分等级中的最高级别。

5、孵化器:培育和扶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服务机构。

6、三违四抢: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违法在河道设障,抢搭、抢建、抢种、抢占。

7、两学一做:学习党章党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重要讲话精神,做合格党员。

8、四个倍增:高新技术企业倍增、省级以上研究机构倍增、规上工业企业倍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倍增。

9、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10、深圳东进战略:是深圳“十三五”时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以战略通道为突破,以高端产业为引领,以基础设施为支撑,以公共服务为保障,推动东部地区打造成创新能力卓越、产业层级高端、优质资源要素汇聚、产城深度融合、辐射带动功能力强的深圳发展“第三极”。计划新、改建10条战略通道、6条铁路、14条城市轨道,加快构建东部陆海空铁综合交通新体系,增强对粤东北等地辐射带动力。

11、四最四低:创业最宽松、服务最优质、配套最齐全、人居最优美,低生产成本、低交易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

12、一门式、一网式:依托各级实体办事大厅和网上办事大厅,创新政府服务模式,整合部门分设的办事窗口和审批服务系统为政府综合服务窗口和网上统一申办受理平台,实现一个门、一张网办事。

13、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省环境保护厅制定的行动计划,旨在深入推进我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提升全省水环境质量,保障饮用水源和生态环境安全,促进我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14、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

15、规上工业企业:年主管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

16、五大治污工程:工业减排、燃煤减量、机动车尾气达标、扬尘管控、环境监管能力提升。

17、河源南融行动:抢抓全面融入深莞惠经济圈和深圳“东进战略”机遇,深入推进新兴产业、交通运输、生态农业、环境保护和社会事业“五个一体化”进程,实现与深莞惠尤其是深圳同城化谋划、联动式合作、一体化发展。

18、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19、三严三实: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20、河长制: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中小河流治理责任制,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污染治理。

21、三重一大: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资金使用。

22、两大战略:创新驱动发展和全面融入深莞惠(3+2)经济圈。

23、“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

24、“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5、一岗双责: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是指国家各级政府机关党员干部在承担经济建设、履行本职岗位应有的管理职责的同时,还要对所在机关的党风廉政建设负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招商引资

企业服务

部门服务

高新概况

智能互动

微信公众号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