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新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及市委“138”具体安排,紧密结合“百千万工程”工作要求,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深入实施“四个年”活动,纵深推进“八大攻坚战”,推动园区又快又稳高质量发展。2024年,园区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33.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5%,其中,工业固投同比增长7.0%,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4.2%;税收收入16.74亿元,同比增长8.0%;外贸进出口69.3亿元,同比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9746万元,同比增长430.3%;限上部分社消零3.8亿元,同比增长0.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亿元,同比增长21.1%;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54.5%,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74%。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3家。园区荣获2023年度火炬统计工作先进单位,省五星级服务园区,入选首批广东省食品工业培育试点县(市、区、镇);在2023年度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中获优秀等次,居粤北地区首位;成功创建省级食品饮料及水经济特色产业园区。
(一)纵深推进产业集群打造攻坚年活动,产业发展能级得到进一步巩固壮大。一是主导产业更加集聚壮大。紧紧抓住产业发展“牛鼻子”,以头号力度推进“百千万工程”,聚力培育产业集群,围绕三大主导产业上下游,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强化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竞争力,电子信息、水饮料及食品、机械与模具产业集群建设聚链成群,2024年三大主导产业实现规上工业产值401.2亿元。电子信息产业新赛道加速起势,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园正式投入运营,华勤技术项目(一期)竣工投产、二期加快建设,美晨通讯等骨干企业稳产增效,推动西可通信拓展无人机等新业务,卓翼科技等产品业务向高端化、智能化延伸,带动相关上下游产业协同共进。2024年实现电子信息产业规上工业产值311亿元。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取得重大突破,中储粮项目开工建设,白象食品项目主体建设已完工,农夫山泉三期、华润怡宝、紫泉饮料、康泉生命科技等项目竣工投产,水经济产业园配套设施持续完善,食品深加工园区、预制菜集聚区加快建设,荣获2项省级试点,2024年实现水饮料及食品产业规上工业产值56.7亿元、同比增长2.6%。机械与模具产业稳中提质,乔丰科技、爱康保利管道、金三维模具等项目顺利投产,龙记金属、华益盛模具等骨干企业稳产增产,模具加工中心、配套中心与交易市场等产业功能配套平台加快建设,2024年实现机械与模具产业规上工业产值33.5亿元、同比增长24.5%。企业增资扩产、技改方面,紧抓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等政策,加快园区产线升级改造,2024年完成增资扩产、技改企业15家,总计投资3.5亿元。打出限上部分社消零转正翻身仗,2024年新上限商贸企业8家,限上企业达21家,限上部分社消零从年初-35%成功转正为增长0.9%。二是招商引资更加精准有效。招商机制实践完善打磨,落实招商“一把手”工程、每周日招商会议制度,制定高新区大招商优服务工作机制,印发招商引资工作小组议事规则,动态更新三大主导产业研究报告、目标企业库等,持续深化深河联动招商机制,鼓励引导行业商协会等社会组织发挥资源链接优势,充分利用高新区产业发展顾问发展以商引商。招商方式创新推进,在全市率先实行“基金引领,招商落地”资本招商新模式,积极对接“高研值、高技术”的创新型及专精特新项目,通过基金股权投资方式投资芯友微电子、居天智慧等5个项目共计44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返投1亿元以上。招商强度更拼更专,全面提升四支招商队伍作战能力,持续加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以及西南地区、华中地区等地的招商力度,保持每周至少一次省内招商频率、每月至少两次省外招商频率,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实效。2024年,“一把手”带队招商44次,累计外出招商考察171次,考察项目数411个,形成产业研究报告6篇,在库目标企业超90家,新签约超亿元项目27个,其中超10亿元项目2个,总投资57.2亿元。顺利推动塔斯汀华南净菜工厂项目落户,并发挥其行业领先的品牌优势和规模优势,进一步引进上下游相关产业,招商渠道网络全面拓宽。通过支持2024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包装饮用水行业发展大会暨天然矿泉水分会第十五次会员大会顺利举办,积极对接水生产企业、水饮料配件、水处理设备等上下游企业,为打造百亿级水饮料及食品产业注入强劲动能。2024年对接合作商协会20个、资本机构12个。三是项目建设服务更加提速创新。服务机制不断优化,坚持“服务围着项目转”,强化签约动工和联合验收专班,健全完善项目建设全流程“一图导航”,制定项目服务工作手册和提前介入服务工作清单,明确项目从签约到动工全流程的各环节办理周期,促进项目建设始终保持较快速度。机制改革取得突破,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推进容缺受理、并联审批制,大力推动“拿地即开工”“拿地即拿证”,积极探索工业用地“标准地”供应,提高土地供应效率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保障企业用地、用工、用能、融资等要素需求。2024年新动工项目22个,新投产项目26个。促进精美模具、正信硬质(二期)、乔丰科技(二期)、爱途箱包(二期)等18个新项目全速建设,5个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省、市重点项目建设有力推进,2024年省、市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0.4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95.4%,6个省、市重点项目实现开工,开工率达85.7%。四是创新人才协同发展更加紧密。创新主体载体加快建设,大力推进高企培育工作,举行高企政策申报宣讲会,辅导168家企业申报高企、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2024年,推动3批共12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成功入库,推动8家企业完成创新型中小企业申报,5家企业完成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申报,36家企业成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加快研发载体建设工作,新增1家省级博士工作站(饭饭得)、2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市级重点实验室。创新生态体系加快完善,推动深河金地创谷等孵化基地提质增效,引进孵化项目52家。积极开展产学研用合作情况调查,引导园区科技研发基础好、实力强的龙头企业继续加强基础研究和新技术研发投入,有序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2024年,推动科研院所与企业实质性合作项目31个,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覆盖率达62%,完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个。制造业人才加快集聚,印发高新区“人才飞地”建设管理办法、高新区人才服务管理办法,开通高新区人才公交专线,推动“河源国家高新区(华南理工大学)人才飞地”“人才联络站”顺利完成挂牌,加快培养和聚集产业技术创新高端人才,全市制造业人才集聚地加快打造。积极落实科研助理岗位394个,完成预期目标的197%,获国家工信部通报表扬。
(二)纵深推进产业空间拓展突破年活动,产业承载能力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一是跨江融合发展如火如荼。坚持“周调度、月督查”机制,会同江东新区及市直有关部门主动作为、紧密配合、高效落实,跨江融合发展取得积极进展,2024年共获批专项债券资金2.5亿元(其中投入开发建设资金1.5亿元,直接倒扣利息1亿元)。首期1、2、3及4号地块征拆工作基本完成,签订征地拆迁合同619.6亩,启动二期6号地块征地拆迁和报批工作,积极推进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土石方开挖约550万立方米,场地平整约1200亩,完成新坑河临时河道改造1600米,深河二路、科创五路基本拉通。省级产业园扩区、高压线迁改、跨江大桥与国道205线交叉口规划建设、产业项目引进等工作有力有序推进。二是产业空间挖潜有力推进。持续提升园区用地综合利用水平,2024年完成用地整治提升725.5亩,累计征收土地约700亩、房屋(附属物)约1.8万平方米,罗塘村集体留用地合作开发扎实推进。三是产业平台建设全面提速。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园第一阶段已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华勤项目二期定制化厂房建设加快推进,模具加工中心首期4.5万平方米厂房主体建设已全部完成。全力引进好项目、优项目,谋划推动预制菜产业聚集区和食品深加工产业园区建设,通过快裕达、百家鲜等项目腾出25万平方米优质厂房用于推进预制菜产业聚集区建设,汽车模具产业园首期项目加快布局,与中泰模具、恒勇星模具等7家汽车模具抱团企业签订投资意向协议。
(三)纵深推进省级主平台建设攻坚年活动,协同发展成效得到进一步巩固凸显。一是协同机制逐步搭建。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与源城、东源建立日常沟通对接机制,形成和源城联席会议机制,协调推进主平台各项工作,推动省首期资金2.4亿元用于产业建设和建立产业引导基金,印发主平台资本金和产业投资基金使用方案,主平台沟通协调机制逐步完善。二是资本金撬动作用有效发挥。将资金投入高成长性的经营性项目,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放大资本金效应,已带动8.81亿元银行投资用于高新区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模具加工中心项目。成立高新产业引导母基金、高新区面品子基金等,入股白象食品股份公司已取得2次分红共计267万元。三是资本招商积极推进。产业引导基金通过直投、子基金及专项基金等组合投资方式,完成对千农科技等项目战略性投资共745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约2亿元,预计带动项目落地投资超过20亿元。2024年主平台实现规上工业产值815.91亿元,同比增长1.47%;规上工业增加值201.32亿元,同比增长3.67%;固定资产投资额166.27亿元,同比增长2.07%。已承接产业转移项目52个,完成省下达任务的104%。新整备土地面积2397.65亩,新建标准厂房面积11.16万平方米。2023年度主平台在广东省推进产业有序转移工作考核中获评良好等次,其中高新区获得4156万元奖励资金。
(四)纵深推进管理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营商环境水平得到进一步巩固优化。一是服务效能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更加便捷利民。积极承接第六批经济管理权限下放,深入推进跨省通办、省内通办、全市通办改革,全面实施政务服务事项“电子证照”注册签发,重点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电子证照化,实现雷电防护装置设计审核、起重机械使用登记、竣工验收等审批事项全程网办。企业服务更加精准高效。持续深化“一会三专班”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制度,推动企业综合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行,“城市管理”服务质量评价及“水电气热”服务质量评价工作有序开展,网格化管理服务以及3个企业服务专班、大中小闭环、周例会等服务机制不断完善,企业服务实现系统化全覆盖,精细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2024年,办结企业诉求180项,推动25家企业融资11.59亿元,推动企业申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8亿元以上,指导42家企业申报中央、省、市、区惠企政策并获批资金7575.01万元。推动成立政校企合作办班9个,协助企业招聘员工超7000人。高新区“精准服务工业物业,创新助推园区高质量发展”案例入选2024年度河源市全面深化改革优秀案例,工业旅游发展调研报告荣获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二是产城融合持续深化。绿色发展走深走实。加强市政道路、公园环卫绿化一体化管理,垃圾分类入户宣传率达80%,完成143家企业绿色升级项目,在中央活力区等处植树11000多株、种草约4.91万平方米,禾望电气入选省级绿色工厂。高质量幸福园区加快打造。成立广师大河源教育集团,推动高新区深河门诊部开展24小时急诊诊疗服务,图书馆开馆运营,举办2024河美共赢篮球联赛高新区大区赛暨兴业惠民嘉年华系列活动,推进体育健身与实体产业、美食文化、工业旅游等深度融合,园区企业员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显著提升。三是国企改革持续深化。国企监管机制得到完善深化。持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实施方案落地落实,推动区属国有企业管理组织架构、项目决策流程、人才队伍建设、责任监督体系、工程项目及资金使用管理等具体改革工作见行见效。引导国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加强区属国企加强成本控制和项目运营管理,在不影响建筑物功能、性能、安全的前提下,推动2024年工程造价平均成本降低超33%。国企廉政及债务风险得到防控稳控。强化国企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成立高新区国有企业防范金融债务风险专职工作小组、风险控制委员会和投融资决策委员会,派驻监督员进驻区属国企工作,进一步规范区属国企投融资行为。高度重视国企金融债务重大风险处置稳控工作,专班定期研判处置,化债及换低息工作取得初步成效,金融债务风险得到全力稳控。强化国企工程预结算工作力度,深入治理工程预结算乱象和重大廉政隐患,压减模具统建厂房定制化装修工程等5个项目预算1.99亿元,严控不当成本支出,风险隐患进一步消除。国企市场化及运营能力初见成效。坚持“政企分离、政资分开”,持续推进区属国企市场化运作,强化自我造血能力,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润业公司获评“AA+”主体信用等级。完善薪酬设定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明确国企工作目标和评价标准,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工作效率和质量不断提升。2024年,新能源项目实现营收约450万元,签约屋顶光伏项目能源协议7个,装机容量约14.99兆瓦,屋顶面积约13.04万平方米。建成工商业储能项目2个、充电站点5个。电子信息产业园一期一阶段出租率达60%,邻里中心店铺完成整体租赁。四是安全稳定持续抓牢。狠抓工程领域安全生产。统筹抓好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顺利召开工程高质量管理现场推进会,积极开展工程质量安全督查和自查工作,严厉打击工程质量违法违规行为,确保项目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可控。全面优化安全监管模式。针对网格安全检查需求,邀请第三方行业领域专家提供专业指导,组织应急演练和安全培训会议等20余次,发放宣传手册18000余份。九明制药厂房项目通过市优质结构奖评定,百家鲜二期、农夫山泉三期等7个项目获评市优秀工程。全面强化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狠抓房屋市政工程质量,积极组织召开警示教育现场会、安全生产月等活动,不间断开展“九小场所”、多业态混合生产经营场所、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领域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持续推进道路交通安全排查整治。2024年累计检查企业及施工项目2200余家次,发现并整改隐患3000余处。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落实领导包案制度,推动设立源城区人民法院高新技术开发区人民法庭和诉前调解中心,12345、12369诉求办结率均达100%。
(五)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进一步巩固强化。一是政治建设更加坚定。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制定年度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意识形态防线持续巩固筑牢。2024年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12次、第一议题学习68次。加强干部职工理论学习培训,打造“高新大讲堂”品牌,2024年邀请专家授课共计6场次,覆盖1600人次。二是基层党建更加坚实。认真落实强基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印发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基工作、党建培训、党支部评星定级、党员积分制、党员示范岗创建等工作方案,发挥党员骨干先锋作用,抓实基层党建“一把手”项目,推动美晨支部获评市级党支部规范化示范单位,推荐5个支部为市级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点,推动规上企业党组织覆盖率近60%。三是党风廉政建设更加扎实。全面做好巡视巡察整改落实工作,深化正风肃纪反腐,制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方案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谈话工作方案,举办党纪学习教育专题党课和党纪警示教育讲座,共讲授纪律专题党课126次,开展集中警示教育会2次。抓深抓实党纪学习教育工作,组织开展党纪学习教育部署会、读书班集中研讨、专题党课暨警示教育会、《条例》专题辅导等,指导各基层党组织开展“三会一课”专题学习《条例》245次、主题党日活动234场,确保基层党组织党纪学习教育不跑偏不走样,取得实效。四是作风建设更加深入。修订出台考勤、请休假及外出报备、网格考核、部门考核等制度规定,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明确各项工作纪律要求,认真抓好审计整改工作,强化考核监督检查,紧盯干部职工的职责任务和纪律作风问题不放松,聘请专业机构加强专项检查和内部审计,2024年开展谈心谈话371人次,机关纪律作风督查、重点工作进度督查行动22次,发出机关纪律督查通报6期;2024年,高新区共有4名人员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其中党内严重警告、记大过处分1人,党内警告处分2人,诫勉处理1人。五是队伍建设更加有力。积极优化干部队伍配置,2024年共调配、任免干部10人,在编干部队伍整体工作效能持续提升。开展国企职员公开招聘活动,有力保障了机关事业单位和区属国企高效运转。